感想#
如果一個人交給你一筆錢,讓你做生意。哪怕說了賺了平分,虧了算他的,而他自己不參與經營。如果他對這門生意一點不懂,除非你們之間非常信任,但凡有一點懷疑,這生意都有很大風險。
哪怕提前立了字據,最好的情況也只能保障你法律上不損失,而你們的關係很可能破裂。
如果沒有立字據,那風險將是最高的。
缺乏共情#
有些人共情力很差,或者說沒有理智。
他們無法理解自己喜歡的,竟是別人厭惡的;自己避之不及的,別人卻趨之若鶩;同樣的溫度,自己覺得熱得受不了,別人可能覺得正好。
他們會覺得別人有毛病、發神經。
如果可以不顧及別人感受(大部分人也確實是這麼幹的),直接強行讓別人按自己的感受行事,比如吃什麼食物,穿什麼顏色、款式、薄厚的衣服……
知識如何證明?#
知識如何證明?
比如一年看 100 本書,連續 300 天堅持每天看 1 小時書,進一步做了多少筆記,你看他筆記記得多好、多整齊。
這些可以是裝的,當他認為別人相信這些可以代表知識的時候,他就會偽造。
看了 100 本書,事後卻一點都不記得;每天看 1 小時,根本不管質量,自己也沒什麼心得;做的筆記很好、很整齊,但都是搬運別人的思想。
知識不能通過這些來衡量,那應該通過什麼來衡量呢?
他的作品和講出來的話,而且要是和利益不相關的。
那這些也可以抄襲啊?就像答題一樣。他們雖然看了這些智慧、新穎的思想,但是他們不能理解,也不相信,只會在特定的場景(比如採訪、吹噓)觸發,並不會在實際生活中去應用,他們也無法提出新觀點、新角度。
所以如果他能提出新觀點、新角度的話,就可以證明他確實是有知識的。但如果不能證明,也只是個概率問題,我希望各位要仔細推斷,不要一錘子拍死。
下面是我關於各類人對某觀點是否理解、相信並踐行的思考
真善美的選擇#
這三者如果必須丟掉一個,我會毫不猶豫丟掉善。
如果再丟一個,我大概會猶豫、害怕,幾經曲折,但最後還是會選擇真。
如果連真都丟了呢?大概我只能每天聽《二泉映月》度日了,此時我還真得算活著嗎?這和終日以酒消愁的酒蒙子有區別嗎?
能不能打孩子?#
能打,但打只能作為對孩子錯誤行為的懲罰,不能是自己情緒的發洩,更不能是因為觀念不一致。
觀念不可能通過打來改變,只會被隱藏,這就一定會產生隔閡。
當你不了解孩子的時候,就無法進行精神上的交流,只有行為上的照顧、感情的傳遞,僅此而已。如果你控制不了情緒,相信這兩個都是負作用。這樣的話,那怎麼談教育呢?
” 棍棒底下出孝子 “,我認為這是自己的無能狂怒,給自己無能辯解的理由。而且這也不符合邏輯,怎麼受虐太多越孝順呢?除非加上我上面的兩個前提。可是他沒談,知道這句話的人也不知道這兩個前提。
可悲的是,竟然還真有不少父母是這麼認為的。
孔子的誤導#
” 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 “,大家都見識到這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。但我想說” 已之所欲,也要勿施於人 “,施於人的標準從來不在自己,而是在別人,真正要看的是對方想不想要。
別人不想要的,不要強塞,不要以自己的感受來” 施恩 “別人,甚至還想要別人感激。
我的碎碎念,大家不看也罷#
今天很難過,一個是對別人看不穿世事的悲哀、惋惜;對他們竟如此輕信一派之言的不理解,他們沒有一點辨別力嗎?要知道哪怕如《羅生門》的多方對質,也不見得能探清真相,更何況連死者也會說謊。
我秉持著兩種觀點,不要用別人聽不懂的詞彙來解釋,只有別人真的想聽你說這些,你才能說,否則就是你眼瞎了。並不是我不說,而是他們不想聽,卻還問我是怎麼想的?我只是眼沒瞎罷了。
人們只相信那些他願意相信的。
故禮恭,而後可與言道之方;辭順,而後可與言道之理;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。故未可與言而言,謂之傲;可與言而不言,謂之隱;不觀氣色而言,謂之瞽。——《勸學》荀子
禮恭、辭順、色從只是從外表判斷對方是不是真正想聽你講話的表象,如果你已經判斷出對方不想聽你講話(謹防誤判),那麼即便有這些表象,也只是對方尊重你罷了,他們仍舊不想聽(實際上幾乎不會有人能做到)。
PS:松易涅看到的話,又該說我思維發散了。